基建行业00后青年思想探究与引导

作者:肖裕樟  时间:2025-05-14 【字体:

2022年,00后青年开始步入职场,经过3年的历练,逐步成为职场底层的主干力量,在各行业充当主力军,成为驱动企业发展的“新核心”。同时,作为生活在中国商业化、工业化、科技化迅猛发展时期的青年,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全程参与者,他们的入职对职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。特别是对建筑企业来讲,如何培养、引导、用好00后青年,成为建筑企业能否渡过难关、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。

一、00后青年对基建行业的思想现状。

Just So Soul研究院在2023年对00后青年(主要为高校毕业生)的就业思想进行了问卷调查,通过分析,形成了《00后专业选择就业发展和生活态度报告》(以下简称“报告”),结合南昌公司近些年大学生的入职、离职情况,反馈00后青年对基建行业的就业思想如下。

1.务实与理想并存的就业价值观。首先,薪资与发展前景成为主要追求目标。根据报告反馈,在求职倾向因素调查中(多项选择),54.62%的00后求职时最关注薪资待遇,34.94%重视职业发展平台,与南昌公司近四年离职大学生反馈的离职因素相当(基于薪酬及个人职业发展因素离职占比达到65.25%,基于家庭生活因素离职占为21.11%)。其次,追求工作意义与社会价值,反感传统职场文化。“00后整顿职场”并不是一句空话,根据报告反馈,61.21%的大学生无法接受职场黑话,41.38%抵触等级制度,他们更倾向于平等、开放的沟通环境。在见习期内,项目部普遍反馈大学生对综合工时制的抵触,对晚饭后“加班”情形的抗拒,特别是对“形式化加班”“迎检式留痕”“无效团建”等现象容忍度低。在对离职员工进行访谈沟通中,大部分离职人员认为在基建行业发展,没有找到自己的工作目标,无法展现自身价值。

2.多元与灵活的职业选择倾向。在时代特性的影响下,00后青年的职业选择更广泛,自由度更高。一方面行业偏好分化,所学专业对他们就业的主导力下降,虽然大部分00后青年仍因专业对口选择入职基建行业,但是互联网、新能源、文创、外卖等新兴行业对他们的虹吸效应逐步提升,专业对口不再是00后青年就业的限制因素。另一方面职业规划短期化,00后青年更注重“试错”机会,倾向于通过实习、轮岗、短期就业来探索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;部分人将基建行业视为“跳板”,积累经验后转向设计、咨询或体制内岗位。

二、基建行业留不住00后青年的原因剖析

经统计,南昌公司2022年至2024年间,离职大学生中,00后青年平均占比66.64%,远超其他年龄段职工;见习期内,新入职大学生离职比例为28.49%,占年度离职职工总数1/3。在与离职人员沟通了解的过程中,发现主要有以下原因促使他们离职。

1.行业特性与工作条件的冲突。一是物理环境艰苦。基建施工需面对工程现场的恶劣条件,工作环境与00后青年的成长环境反差强烈。项目的封闭性以及和家庭生活的割裂感,导致他们极其不适应,孤独感和职业疲劳与日俱增。并且他们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期相对较长,对“传帮带”的依赖度较高,成长缓慢,缺乏归属感。二是工作强度与稳定性不足。基建行业以项目为依托,工作围着项目转,导致调动频繁,00后青年逐步面临婚恋、安家等现实问题。同时,基建行业对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基本实施“综合工时制”,这与他们追求的工作生活平衡相悖。

2.企业管理与文化的短板。首先,职业发展路径较短,建筑央企层级分明,部分企业存在晋升论资排辈现象,并且大部分职工基本固化在项目施工一线,职业前景一目了然,在进入项目领导班子层级后产生的职业“天花板效应”极易造成职业疲倦,引发离职。其次,激励机制僵化,没有吸引力。一方面基本薪酬较低,与新兴产业或民营企业同层级比较差距明显;另一方面薪酬激励作用发挥不足,绩效与贡献挂钩不紧密,多劳者多得、创效者多得的导向作用不明显。最后,企业文化断层。传统央企讲的是“奉献文化”,而00后青年在当前这个“悦己时代”追求的是“自我实现”,传统的命令式管理方式,忽视了年轻员工的个性化诉求,导致沟通障碍。

3.市场环境与行业前景的影响。从行业前景来讲,00后青年的职业成长受限,加剧了他们的行业焦虑。从社会认知来讲,群众对基建行业的刻板印象,如“农民工”“偏远”“高危”“不稳定”等等,影响了00后青年对基建职业的认同感。从家庭压力来讲,部分家长反对子女从事基建行业工作,婚恋、子女就学、家庭和谐等等问题进一步削弱了00后青年的留任意愿。

三、增强00后青年对建筑企业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措施
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“青年强,则国家强……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,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,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,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、青年工作的热心人、青年群众的引路人”。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建筑企业,当前,00后青年是最积极、最活跃、最有朝气的力量。如何留住他们,关乎企业的未来,要给予他们归属感、获得感,实现事业留人、感情留人、待遇留人,让他们的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相得益彰,实现共赢。

1.事业留人,优化工作环境与职业发展体系

(1)改善工作条件。一方面要升级基础设施,进一步深化“家”文化建设,进行项目驻地建设时,尽量完善宿舍、活动室、职工书屋等设施,缓解偏远项目的封闭感。另一方面科技赋能提质增效,推广BIM技术、智能建造设备,减少重复性、基础性工作,减少人工劳动强度。例如,路桥公司图纸算量软件,提升工作效率。

(2)深化职业发展通道。向下延伸“双轨制”晋升体系,工程公司层级可以同样设立技术专家与管理干部并行的晋升路径,明确各层级能力标准和晋升周期,缓解职业“天花板效应”引发的职业疲倦,激发青年职工工作积极性。推行轮岗与跨项目锻炼,安排青年职工在技术、安全、采购等部门轮岗,拓展个人知识面,为员工提供多岗位实践机会。同时,选送优秀青年职工参与重大项目攻坚,拓宽职业视野。

2.待遇留人,创新管理模式与激励机制

(1)灵活化管理。优化项目制团队管理,打破传统层级,以项目为单元组建跨部门团队,赋予00后青年更多自主权,激发年轻员工责任感。建立数字化沟通平台,充分利用企业微信、钉钉等工具,建立扁平化沟通渠道,鼓励员工匿名反馈问题,提升参与感。

(2)多元化激励措施。倡导绩效与价值挂钩,推行360度考核制度,以贡献为依据,以效益为导向,对技术创新、降本增效等行为给予即时奖励。发挥精神激励作用,设立“优秀学徒”“优秀员工”“优秀青年管理人员”等荣誉称号,开展各类“比学赶超”活动,通过内部刊物、公众号宣传优秀事迹,增强荣誉感。

3.感情留人,强化文化融合与情感联结。

(1)强化价值观引导。深化现有的“传帮带”机制,提升一对一帮扶质量。“导师带徒’制度一直在推行,但反馈的效果并不明显,“导师不愿带”“学生不愿学”的矛盾凸显,“双导师”(技术导师+生活导师)制度推行难度大。公司团委、人力资源部及各业务部门要联合起来,从遴选合格导师入手,提高师徒结对适配率,实时跟踪培养信息,对优秀师徒予以表彰。同时,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创新,推广“责任、诚信、创新、包容”的核心价值取向,有意向地引导青年职工在“责任”上展现企业主人翁意识;在“诚信”上做践行者;在“创新”上做先行者;在“包容”上做倡导者。促使他们融入企业文化,强化企业认同感,增强使命感。

(2)加强人文关怀与生活支持。当随着精细化、穿透式管理以及KPI绩效考核逐步推进,致使职工工作压力急剧提升,工会可以适当提供一些心理健康咨询及压力疏导服务。此外,要切实保障职工生活需求,及时兑现职工福利,做好做细防暑降温、劳动保护、休息休假等日常福利待遇,保障职工反探亲需求,多开展联谊活动协调解决职工婚恋问题,用“每次出发都是回家”的暖心文化提升职工的归宿感。